四川久負盛名,早在商周時期,此地就以古蜀族為核心,建立起蜀國,此后數個王朝“蜀”一直被沿用,四川地處西南腹地,緊鄰長江上游,是中部和西南西北的重要結合地,也是與中南亞進行交流的交通要道。
眾所周知,四川地貌特點極其顯著,西部多為高原山地,東部則是丘陵盆地地形,導致海拔落差極大,高山林立的天然屏障讓四川易守難攻,歷經千年而不衰,而四川盆地土地肥沃,足以自給自足,令人眼紅。
從戰國至民國時期,四川是各路軍閥必爭之地,劉備雄踞四川得以與實力強大的魏國對抗,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區域,四川有55個民族,這里民風剽悍,百姓忠肝義膽,時常脫離中央控制,許多勢力將這里作為大后方,古人云:“天下未亂蜀先亂,天下已治蜀后治”。
地形限制使得蜀地交通不便,形成一個封閉區域,如果地方勢力存在野心的話,極有可能不從命令,割據一方,古代川蜀,兩廣地區皆是如此,如今的四川省是中國西南大省份,面積可達48.6萬平方公里,人口接近8500萬,工業、軍事、旅游業都有了巨大發展,隨著科技的進步,出入四川不再是一件難事,1993年,成都被國務院審批為西南地區商貿、金融中心,雖說四川面積現處全國第五,歷史上的四川面積還要大。
當然敢在四川鬧事的人絕非等閑之輩,一般情況下都會率先拿下漢中,漢中戰略地位極其重要,誰能控制漢中就意味著掌控了整個蜀地,劉邦占據漢中,明修棧道,暗度陳倉,以蜀地為大本營,最終殺出奪取天下,驍勇善戰的蒙古人也在這里吃了大虧,攻打四川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,為了壓制四川,吸取教訓把漢中從四川分離出來,此外派重兵把守,失去了這道重要屏障,四川才得以安寧。
但凡天下動蕩,就會有人打四川的主意,民國時期,四川爆發保路運動成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索,1912年至1933年,短短20多年,四川軍閥混戰,大小戰爭500多次,討袁戰爭、護國戰爭、護法戰爭等等都有川人的身影,土地革命期間,中國紅軍歷經長征進入四川,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,是全國最大的根據地之一。
抗日戰爭爆發以后,350萬熱血男人出川抗戰,人數占全國總兵力五分之一,然而川軍出兵之后,得不到國民黨方面支持,裝備落后,甚至每個師團僅有幾把機槍,軍餉待遇也不及“正規軍”的一半,尤其是山西戰場,后勤補給嚴重匱乏,導致川軍傷員無法得到救治,輕傷、能動者拖著血淋淋的身軀獨自前行,重傷無法動彈只能被遺棄,任敵殺戮。
1937年,川軍第20軍26師奉命出兵上海,26師裝備極差,靠著殘破的武器裝備,26師戰績卓越,當然也付出 了慘重的代價,全師陣亡2個團長,營長全部遇難,4000多人一戰以后僅剩500人,尸體血肉竟比戰壕還高,借助戰友的血肉掩護,川軍硬是啃下了一場大勝。
他們轉戰大江南北,參與了全部重大戰役,數十萬英魂命喪沙場,川人不僅出人同樣出錢,負擔了抗戰時期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,四川人民可以無愧的拍著胸脯說,他們為祖國盡到了最大責任,川軍將士視死如歸,給予侵略者沉重打擊,是公認的“鐵血之師”。